美术馆中的历史——修复学院“一年级工程”特色活动

来源: 学生工作部 时间:

2021年10月14日下午,修复学院组织新生及老师前往中国美术馆观看学习“艺术相索——杨先让艺术捐赠展及“第十八届大路画展‘一带一路中国铁建’展览活动”。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份子,从先辈艺术作品中品味历史沧桑,回顾过去那段峥嵘岁月,进而汲取正向的精神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新生引航工程。

在整个参观过程当中,学生们井然有序,从详尽的脉络展示墙以及艺术成果当中,深入了解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第十八届大路画展‘一带一路中国铁建’展览活动”充分令同学们感受到我国“一带一路与中国铁建”的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领略着历史的归属感、对自身的认同感、责任感等。

 

 

 

学生感想

 

【潘星宇】

      第一次来到中国美术馆,也第一次接触到杨先让老先生,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逐渐跨入信息时代,尽管类似虎头鞋一类的农家妇女业余制作的民间艺术品一息尚存,但如果我们还不抓紧去搜集、抢救的话,恐怕不用过多少年,也就会因失传而绝迹了。杨先让就是我国投入这一抢救工程的先行者。今日展出的《乡情》系列、《渡口》以及《江南小巷》系列等画作人间烟火气息浓厚意味深长。

【马越】

      今日学院组织我们21修复本科生一同参观了中国美术馆,在展馆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美术馆的建筑底蕴,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展馆内不同展品的独特之处。其中“诗韵江南”的展感触颇深,除此还有许多新时代下不断自我批评自我前进的时代画家们,诸如郭健濂,崔小冬等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孙玮璐】

      今天随老师同学们一起来的中国美术馆看展,不仅看到了吴冠中、杨先让这样的老先生的作品,还看到了许多新兴艺术家的作品。过去和当下的时间碰撞,中国艺术家“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深深的启发和打动了我。艺术家们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艺术表达使我为之动容……

 

 

【林正涵】

      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杨先让先生的艺术捐赠展,通过记录时代深刻记忆的画作,我再次走进了百年党史、百年美院的发展历程,他的时代佳作们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张文轩】  

      走进中国美术馆,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带一路”与中国铁建——第十八届大路画展,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主题展览。美术馆里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这些作品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让我看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品中蕴含的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参观结束后,虽然时间有点短,但还是感觉自己收获很大,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更是引导了我们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

 

 

【林正涵】

      在这次参观中国美术馆的活动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首先作为一名修复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这次展览,可以丰富我们的眼见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观看周围的一切事物。其次,通过观看杨先让先生的版画作品,从中发现很多精髓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一个艺术家假使能将生活中的平凡的生活融于作品当中进而创造出不平凡的画作,那么他的作品会在岁月的淘洗和时代的磨砺中愈发熠熠生辉。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工作者,起了一个集市的作用,我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尽到了一点微薄之力。

                                                                                     ——杨先让

 

以美术之美描绘美美与共,以工匠之心体悟心心相通。这是中国建设者献给世界的和平图景,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进行时”式的全景记录。

——“第十八届大路画展‘一带一路中国铁建’展览活动”前言


这次活动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展览参观,是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体验,作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应该牢记使命。在参与过程中紧抓正向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校、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