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榜样 | 学子助人,世代精神:建筑学院学生善举暖人心

来源: 学生工作部 时间:

2017级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徐子同学因帮助走失儿童找到父母而获表扬,央美学子温暖助人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小编对徐子同学进行了独家专访,全文如下。


一个小小的善举,拯救了一个家庭也温暖了社会。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一个美院学子助人为乐的小故事。

            

小编:可以叙述一下当天发生的具体故事吗?

 

徐子:跟同学约好了去看电影,正在往京密路那边走,经过宜家旁边的马路上看到一个小男孩。非常诧异,家长放心这么小的孩子就一个人在马路上走,第一眼觉得小男孩很勇敢,但后来发现小男孩很紧张地四处张望,我便走过去和他问话了。 



小编:如何取得小孩子信任?

 

徐子:亲切的与小孩子接近,但是小男孩也没有完全相信我,记得自己的名字但是指不准确家的方向,于是我就陪她在路边等待,也算是挺扎眼的吧,所以等待的过程中渐渐的也有几个热心的群众陪我等。小孩子等待的过程中有点因为见不到家里人而哭泣,在旁边人的帮助下借来纸巾帮小孩子擦鼻涕,有一个热心的女士还很有经验的帮小孩子擦了擦手。

 

小编:接下来呢?是报警了还是家属返回寻找了呢?

 

徐子:之前没有报警的经验,先是给总局打了电话转到了花家地分局。警察叔叔非常熟练而且贴心,来了之后耐心询问小孩子的信息,但是小男孩能给出有效的信息并不多,警察叔叔就抱他上了警车后座。 然后我就往电影院方向走的时候接到警局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孩子家长已经找到孩子了。




小编:看到小男孩的时候,没有担心过会有惹事上身或者有被家长恶意责怪承担责任之类的事情吗?


徐子:就像你看到地上有一个烟头,你第一时间想的是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面一样,你不会觉得第一反应是被烟头烫到,而是它污染了环境。我的第一反应是先保证小男孩的安全,所以没有顾忌太多。


 


 

小编:你觉得这与你在美院的生活经历,校园氛围有所关联吗?

 

徐子: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来说,可能是离小孩子最远的年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又处在一个大学生的状态里。但是美院平常就会做很多例如墙绘、板报、社团等带着小孩子参与美术的活动,更比如说高参小之类的活动,所以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本来与小孩子的距离就比较近,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更容易伸出援手也更容易取得小孩子的信任。


就像你在校园里抱着作业模型啊,也会有很多人帮你撑着门一样,是非常小但是很温暖的事情,我觉得我帮助这个小男孩也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得到多么大的感激和认可。


也许是因为艺术体现着人类最本真的一面,学艺术的人会更天真,更纯粹。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会更有亲和力。一件温暖小事的背后彰显的美院学子温暖的心。

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光是有一颗本真的心还要有勤学奋进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业方面,她更是凭借这自己的努力的到丰厚的回报。在校园活动中她也是其中的骨干。

        

小编:据说下周就要去东京艺术大学做交换生了,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或者打算呢?

 

徐子:准备继续研读建筑专业,做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本科成绩本来也还不错,再加上学生活动的一些加分,成功保研了之后就想出国再交换开拓一下视野,体验一些不同的异域文化的学习。


 


 

小编: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中央作业学院,你是如何保持学生活动和本专业学习的平衡呢?

 

徐子:大三的时候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曾经四天只睡了七个小时,一边在word上敲字设定关于社团文化节的事情或者是社团规章制度,然后写到两三点又开始做模型,还是挺辛苦的。

 

小编: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未来有什么倾向或者是期望吗?

 

徐子:研一的时候大家都在上基础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实践和理论方向进行选择,建筑专业在本科的时候就主要分为建筑、室内、景观、城市规划这四个部分,我一直选择的是建筑这一方面嘛,至于未来具体是做实践还是理论还有待抉择(笑)。

 


小编:听说在本科时期你曾担任社团联合会的主席,可以说一下当时具体的经历吗?

 

徐子:一开始社联的规模非常小,但是旗下会有二十多个社团,当时我们给社团协调活动室,做各种规章制度的表格花费了非常多的力气。我接任的时候是第二届社团文化季,从那时起大概形成了文化季一次一个月的规模,逐渐越做越大,在执行能力和人员部署、归属感方面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通过对活动室启用制度、社团评优制度的强化落实,将社团评优和来年的经费规划直接挂钩,将团委和部分优秀赞助商调拨的经费有一个很好的分配利用。每年评优两次,根据活动次数、宣传力度、社团成果汇报等综合来评,在慢慢的整合中社团文化季将整个社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体现整体的校园文化。这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作用,是逐渐整个社联从主席到部员都对社团有强烈的归属感。 




文:刘馨蔚
图:刘馨蔚、徐子、贾俊栋
编辑:姜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