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沁阳
设计学院2021级艺术与科技方向本科生
2023-2024学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成长不可能靠个人顿悟,请允许我在开篇留下感恩的注脚。感谢学校的平台、老师的教诲、父母的支持,同学的相助。我一定再接再厉。”
——刘沁阳
“追问的态度”
刘沁阳从6岁开始学习了7年国画,这段经历使她产生了对美术的热爱。中学时又多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她铺垫下了和科技相关的兴趣底色。天生强烈好奇心的她会对身边的小细节不断追问:“为什么会如此?背后是如何实现?为何……?”
上了大学后她发现学校里有这样一门联结艺术与科技的学科,在热爱与好奇心的驱动下,研究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叉成为她的兴趣所向,于是新锚点产生了。
参与美术馆志愿活动
在一次讲座上,刘沁阳了解到王冠云老师的智慧形态实验室,讲座上老师分享团队观察到熔融沉积成型的3d打印技术,在降温后常常产生翘曲变形,于是研究其背后的机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通过温度控制形态的4d打印技术。接着团队聚焦这种智能材料,结合个性化制造、柔性电子等技术,探索智能变形材料的设计空间与应用领域,这让她印象深刻。
学习设计需要保持对世界的追问,好奇心可以开发设计的资源。她意识到对自然界或日常现象的追问是培养好奇心的一种方式,通过好奇心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来帮助人们摆脱束缚、勇于探索,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不仅向外追问现象的成因,向内她也常常追问自己:“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融入到艺术可以给设计这门学科带来新的生命和活力?”
“Demo or die”
“老师教导的一句话‘demo or die’——只要愿意开始动手,其实很大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刘沁阳相信在实践中寻找思维的突破是一件重要的事。有时候哪怕没有任何想法,尝试动手复刻一个东西,也能在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因为复刻就是落实到手头的思考,可以发现制作过程中不同的细节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创新。动手过程中,学习能力和自驱力在不断锻炼,以帮助自己打破心理障碍和预设进入到一个未知的广阔世界。
例如在作品《“风”信子——风动仿生机器人》制作的过程中,伴随着思考的动手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开始带着对结构的兴趣,她动手搭建了不同的张拉模型,发现其中六杆球形模型在滚动机器人中具备优势;驱动方式方面,她在无数次尝试后发现了翻滚步态的本质;不仅如此,她发现翻滚步态不能适用于所有场景,作为一个在高寒多风的无人区环境中工作的装置,应考虑漫游范围、供给、性能、环保等多维度问题。因此双模态驱动的点子在脑海中浮现......
在校生优秀作品一等奖
《“风”信子——风动仿生机器人》
“风”泛指介入风力等更大尺度的能量流动。为了在高寒大风极端环境中节约能源、执行任务,双模态驱动的“风”信子机器人学习动物肌体张紧性与植物风滚草移动方式,利用张拉形变,在雪地中自主行进、压扁自身原地滞留或支起风帆依托风力快速移动。
在二年级时候,沁阳完成一个可交互的数据地形新媒体艺术作品。在过程中她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勇敢的尝试,积极请教专业的人士,最终在结课前初步落地。回想起来,她认为动手能力、在试错中思考是一种非常重要品质。
在校生优秀作品一等奖
一片通过爬取和GAN生成的数据自然地形
法国A’Design项目(前1)和InLab项目:Embrochet(后2)
除了制做作品需要落实到实践,许多学习的细节也需要踏实执行。在她大一刚入学时老师就跟她说过这样朴素的一句话:“做好手头的事”。于是她在迷茫下首先选择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做好当下的实然,然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到现在。
与成员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赛
获北京市二等奖
合作作品《会飞的”贡多拉“》
获红锦设计奖·2024年度设计概念奖
“我们往往希望知道的更多再动手,有时候反而会更顾忌,导致难以开展。动手也是鼓励自己敢于试错,敢于和现实摩擦的一种方式。”
“多元的视野”
低落的时候看见沥青路上的字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沁阳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与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她一般会仔细分析消极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那就是自己的设计方案可能存在毫无退路的可能,因此她给出的对策是:允许自己失败,并在过程中反思、另辟蹊径、看到自己的其他可能。
2024年获美国好设计、欧洲产品奖、IDA奖项
她也喜欢观察不同的人群,学习他们不同的品质。现在大四的她正在准备小组毕业设计,几个人在紧张和忙碌的氛围下最考验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的配合能力。这样一般团队内的紧密合作、科学求证、实践创新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不同性格的人合作的广阔空间和创造乐趣。
刘沁阳现阶段小组毕设作品与合照
在“榜样面对面”活动上分享
她在“榜样面对面”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项目、扩大产出应该结合自己未来的路径规划,并分别在实践路线和研究路线两种发展方向上给出建议。在活动中,她通过和其他优秀的榜样交谈,也收获良多,让她更加意识到打开视野、思维碰撞的重要性。
品牌EndlessForm
她曾在上海参观过张周婕老师的品牌EndlessForm工作室。张老师持续十年的深耕,将艺术品不局限于在美术馆中陈列,而成为一件收藏级的高定家具走进千家万户。这件事对她启发很大:可以将实验性的艺术品在真实的世界中运转起来,让其兼具前沿的学术意义与可再生的商业价值,让艺术设计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价值感。
刘沁阳意识到视野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而是要看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的状态、以及不同的人正在如何应对。这不仅能够帮助自我规划,还能帮助个体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会。
获奖经历
2023-2024学年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科研创新之星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二等奖
红锦设计奖·2024年度设计概念奖
欧洲产品奖、IDA奖、美国好设计
第七届中华设计大赛概念组 入围奖
在校生优秀作品一等奖
2022-2023学年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科研创新之星、社会工作奖学金、三好学生
在校生优秀作品一等奖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省部级金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部级三等奖
2021-2022学年
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省部级二等奖
在校生优秀作品二等奖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心得:在逆境中不要有作为“承受者”的心态,应该学会蛰伏、积累和等待,吸纳美好的品质和能量,捕捉机会、把握机遇,逐渐走向祛魅。青春年华,一定要给自己一次机会,为自己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刘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