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泰宇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21级本科生
2021-2022学年,获科研创新之星单项奖学金
2022-2023学年,获科研创新之星单项奖学金
获奖/项目经历:
2021-2022学年,获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科研创新之星单项奖学金、校级优秀班干部、社会工作优秀奖;
2022年-2023学年,获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科研创新之星单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优秀奖;
2023年,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评北京赛区三等奖、中央美术学院第14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新锐创艺人;
论文被国内建筑类、文化类期刊录取,以一作发表论文4篇(《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设计探究——以勒萨·德·帕梅拉泳池为例》《小展RêveFlower花艺空间设计》《环境育人理念下的校园更新与传承——以青杠小学改扩建项目为例》《宠物仓鼠活动空间设计研究》),参与科研8篇。
姚泰宇在建筑专业的本科学习中,将知识积累、实践运用与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用以辅学,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本期我们邀请泰宇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在科研创新中的心得体会。
与建筑专业的不解之缘
据姚泰宇回忆,在对“建筑”的概念真正有所了解之前,最初的个人兴趣主要来自绘画。自小喜爱画画的他,无论是画人物、还是画风景,都总能乐在其中。而谈及与建筑的缘起,还得追溯到上中学的时候。所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与良师的相遇和学画经历启发着姚泰宇进一步学习建筑专业的决心。
那时他曾在一位老师家里学习马克笔手绘,巧合的是,这位老师恰是一位英国留学毕业归来的建筑师。因此,姚泰宇跟随老师学习绘制了许多关于建筑、城市景观的马克笔场景,并对于这类绘画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后来,为了能够在画面中精益求精,自己也开始主动去购买、阅读建筑相关的书籍,从而逐渐了解到一些建筑大师和建筑设计案例。回头看来,也许就是这时候在心中埋下了想要学习建筑的种子。
后来这位老师前往外地继续读博深造,姚泰宇也考学至中央美术学院就读建筑专业。此后,二人仍时常就专业问题交流讨论,师生间的缘分一直延续至今。
中学时期的建筑、景观马克笔写生
专业学习的思考与收获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姚泰宇逐渐对建筑学的内涵产生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变化的,是与日俱增不断积累的学习经验,不变的,是一直以来对于建筑学“不忘初业第一程”的热情。对此,他直言:“在进入大学之前,自己了解到的只是浅层的建筑‘表皮’,比如如何去绘制建筑的外形、透视。考入美院后,自己真正走入了建筑学专业,不断地去发现建筑、景观更深层次的空间感受。这种设计、推敲的过程让我更加着迷其中,我喜欢上了建筑的思辨与理性,诗意与感性”。
抽象空间、光影、路径、叙事性表达练习
设计草图、草模,手绘建筑剖透视
在美院的选修课中,常常能够有机会了解到一些极具创造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家,其中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令姚泰宇感触很深。他们所传递出的思考与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姚泰宇的个人观念。
例如,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普(Wolfgang Laib)所创作的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每年春夏之际,莱普都会从家乡(德国黑森林的一个偏远地区)四周的田地收集花粉,并将这些辛苦收集的材料展示于透明玻璃罐里,或直接撒在地板上,创造出大片壮观的色彩。他采用了简单而极富象征意义的天然材料,如花粉、牛奶、蜂蜡等,以物质的物性延展出精神性。
“这些作品以及其场域营造的细腻致简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思考材料的重要性,思考材质以及空间组织能够带给空间的能量,思考自然的力量”。
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
基于对材料与张力、空间与场域的思考,一些日本物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对姚泰宇产生着影响。例如关根伸夫,他在作品通过物质的物性来改变场域体验,对“势”与“间”的阐释颇有东方哲学意味,正与建筑中的“张力”相呼应,十分耐人寻味。
关根伸夫作品
姚泰宇还提及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以及博伊斯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社会雕塑理念。这些都启发着他对于“建筑”的可能性不断产生新的认知:“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社会人文关怀。由此我想建筑也可以是艺术的体现,也可以是自然的体现,也可以是有人文情怀的”。
此外,姚泰宇也很喜欢一些关注自然、关注场域与地域性的建筑师,例如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等。正如西扎在采访中曾谈到:“我的设计试图最大化地利用现存的自然条件,在设计中结合地景与建筑,建造存在于‘此时此地’的建筑”。
“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林语堂
勒萨·德·帕梅拉游泳池,阿尔瓦罗·西扎
瓦尔斯温泉浴场,彼得·卒姆托
实践&研究“三步走”
姚泰宇对于科研和实践的关注与规划,始于曾经在高中时了解到的何镜堂院士对自己“3步走”的要求:对于自己的设计要力争精品;设计完成后要进行学术论文总结;作品参与竞赛竞选要力争获奖。何院士自律自勉的要求自此成为姚泰宇进入美院后所坚持的学习目标。
谈及从设计到研究的心得体会,姚泰宇认为:“做设计与做研究的思路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如何院士所说的“3步走”,这意味着做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能够做完设计的这一过程,对于支撑一篇论文而言也必然是有价值的。
从自身实际经验出发,姚泰宇例举了自己曾在“建造基础1”的设计课中为宠物仓鼠设计栖居空间的例子。他从前期调研,到材料试验,再到最后结构搭建、组装成品,完成了完整的闭环设计。并且在前期的调研阶段中,发现目前对于小型宠物居住空间的相关领域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于是便“研究”与“玩”参半地为宠物仓鼠空间装置写了一篇文章,过程中不乏对于文献研究、论文梳理与文笔写作的训练。这一经历令他感受到做设计与做研究的共同趣味。
建造基础1 部分推演过程
设计学院选修课作业
由于建筑期刊论文具有工程实践价值,所以姚泰宇把目光常放在案例研究与案例分析上,锻炼自己解构项目和逆推敲设计方法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中,但凡理论类的课程他都会进行深入的研究,虚心向任课老师学习、探讨、交流,并将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文章请老师过目,进行更深层次的修改,以期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并积极投稿。
姚泰宇分享到,一开始尝试发表论文的时候,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投稿过一篇案例分析类论文,内容是从景观角度分析西扎所设计的泳池,文章在初审环节被《城市建筑》编辑部退回来修改多次。最后,这篇文章从课程结课作业打磨为期刊论文的过程,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虽然战线颇长,但姚泰宇从中收获满满:“这样的磨练让我在逻辑与研究方面收获非常巨大,甚至间接提升了我的设计能力,我认为设计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每当能够参与到一些设计实践项目中,姚泰宇也会抓住机会向老师请教,主动思考手里的资料或是项目的体量是否能够支撑起一篇学术文章。在每一次的实践中,不论是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工作经历,还是与行业从业者的交流、采访,都令他受益匪浅。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来自前辈的认可与肯定,也成为他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总结自己从实践到写作的经验,姚泰宇坦言:“可能还是自己比较喜欢写作吧,同时我感觉研究一个问题的过程,并不枯燥,其实是很有趣味性的,相对辛苦的部分,就是不断阅读大量文献,做综述,然后不断打磨逻辑与文字的过程。”
在2023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姚泰宇与不同院校多学科的优秀同学组成项目团队,共同打造超级IP项目《哎可是公园——IP赋能公园创新性发展模式》,以IP形式探索公园商业的N种可能。
项目基本介绍
在《哎可是公园——IP赋能公园创新性发展模式》项目中,姚泰宇在组内主要负责进行儿童青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以景观建筑师的角度研究项目的空间、流线设计等,探索IP在公园场景中的融合应用,为不同年龄段的公园使用群体带来更好的公园体验,提升IP项目的社会价值。
应用场景介绍
项目团队最终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校级第14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新锐创艺人奖。
与项目团队在比赛中的合影
从”做“中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与工科大学和综合大学的建筑学院有所区别,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倡导“建筑就是艺术”的学术理念。
姚泰宇分享到,在建筑学院的学习、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难忘的经历:一开始,是建院的“造三”带他初窥艺术的门径,参与人生第一次艺术实践,在七号楼楼下和小伙伴胆战心惊地“烧”作品的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在跨学院选修中选择了设计学院的服装类设计课程,以充气材料为媒介将一些建筑结构编织的语言与服装结合,初体验了一把时尚设计;尤忆下乡时测绘桐庐村徽派建筑,写生采风当地小巷、澳口,感受建筑材料与自然苔藓、水系的美妙结合;课余时间常常能够去旁听其他院系讲座、参观美术馆和各院系举办的大大小小各种展览——尤其是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的讲座,自己由此引发出许多关于绿色建筑与景观的思考。
展览创作
下乡测绘、写生
“这些跨专业跨领域的经历与经验积累都能成为设计、写作中的灵感源泉,拓展视野。”
参与cumulus 气候拼贴workshop
“蹭”设院生态危机设计专业线上讲座
甚至在讲座中集体冥想
在未未来论坛听有关生态建筑材料的讲座,种草了普林斯顿大学Paul Lewis教授的新书
2023年暑假闲暇之余,通过老师带领和同学自发组织等形式,姚泰宇参与了一系列专业、社会实践,学习到了来自不同领域,更加落地的经验与知识。实践中的过程体验中也为他日后进行设计、写作拓展了多样的视野。
乡村观察员实践项目
姚泰宇随着建筑学院乡村观察员团队,一行人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参与社会实践,展开了关于地域形象IP口袋公园的设计。在县团委的组织下,乡村观察员团队与清北暑期实践团队一起参观了青田鱼稻共生博物馆,探访了鱼现村。在体验游览英伟达赋能中心的同时,有缘认识到了许多不同专业的大佬,可谓一路收获颇丰。
“晚间漫步于青田街头,寻常的人间烟火气中夹杂着一丝青田独特的浪漫。这些与自然的接触与现实体验都是在纸上感受不到的。”
在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队员开展了猫咪口袋公园设施与IP设计。小队依托青田这一座侨城的悠久历史,秀美独特的风景,以及活力换发的青年精神,打造以三只猫咪为基础形象的口袋公园。主题公园叙事围绕三只猫咪在青田的生活展开,衍生出相关公园主题设施及周边,猫咪口袋公园集打卡拍摄、游玩、休闲为一体,为青田口袋公园设计注入新的趣味与活力。
暑期社会实践
冰川档案与高山韧性空间展览实践
在李宾老师的带领下,姚泰宇加入冰川档案与高山韧性空间展览团队。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与到与展陈相关的工作中,怀着紧张与期待,开始逐步接触到策展工作的方方面面。
“前期的展品包装与运输、防潮保存、商家对接、精确到mm的冰川模型修改等,每一步都让我get很多小经验,感叹策展的不简单。最后的展陈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李宾老师在展陈中将设计师的细腻感触与共情,研究者的冷静与思考,以及户外爱好者的身体经验,多维度地交织在一起,进行可视化转译创作,对我启发很深。“
由此,“行走”(Strollology)这一研究方法深深植根在姚泰宇的心中,不由得对未来能成为一名旅行景观建筑师产生憧憬与向往。
暑期社会实践
重庆城门调研与展览
此外,随美院以及其他院校的重庆小伙伴们一起,姚泰宇还参与了社会设计在中国调研活动,第一次多维度、近距离地了解了重庆城门的历史变迁。
此次调研以重庆城门为主题,着眼人与城门的社会关系变化,从建筑学、城市学的视角映射社会环境,视图反映在时代的转型下,市民共同体的文化记忆与背后城市建设的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寒假,在南纪门街道办事处、凉亭子社区居委会及学院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在之前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城门社区改造实践。城门、巷门、家门、单元门……团队选择以”门“的元素装载马蹄街文化。
方案从纸上规划到实践落地,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姚泰宇并不为此气馁,“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社区、改造社区、为社区文化赋能所进行的尝试”。在同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团队所经历的失败与挫折,最终都化作实现创意的试金石,为社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
部分现场图片
《城门守望者》展览海报
尽情享受课余生活
在课余,姚泰宇喜欢登山、出游、写写画画,与三五好友小聚。且行行,且停停,欣赏一路以来的风景。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周边
苏木山
“忙里偷闲,学习之余喜欢去大自然里充个电!北京周边有许多登山、露营的好去处。”
北灵山
门头沟冰瀑
工作室一角
校园生活碎片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少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