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 | 王思奕的三重境界

来源: 学生工作部 时间:

王思奕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18级本科生

中央美术学院2021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获奖经历

2018-2019年度 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工作优秀奖

2019-2020年度 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优秀奖

2020年 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在校生作品团体三等奖

2020-2021年度 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一等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

2021年 获得清华大学“未来塑造力”先锋活动全国二等奖

 

 

 

见山只是山

 

初识王思奕,她以一张清晰的能力趋向思维导图,瞬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过求学的第四个年头,在旁人看来,专业排名第一的她,专业基础过硬、各项能力拔尖,实际上,她也常有迷茫的时候。思奕将自己从进入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再到选择艺术城市学部、选择人居环境系统·艺术研究工作室的过程,比喻成“入山”:“从看见山门,到进入山谷,看见林间繁华;到登山爬坡体悟到专业学习的艰辛,再到某时某刻可能迷失在层峦叠嶂中。我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在摸索的过程中,跌跌撞撞地探寻自己内心真正所求的东西。”

 

 王思奕的能力趋向思维导图

 

王思奕坦言,她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如何让理性思考和感性认知融洽相处,是一个令她十分苦恼的问题。最开始面对设计的时候,她的眼中只有“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似如同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然而这种简单、直接的思考方式,却容易导致过于关注事件表象、忽视深层原因的问题。例如看到有人将口罩随地乱丢,可以设计一个适合扔口罩的垃圾桶,但未必会注意到,这一现象背后或许隐藏的是整个后疫情时代医疗垃圾回收系统的缺口。在起点到目标之间,选择哪一条路径,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通过艺术与设计的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提升设计水平的关键。

生活所见

初入央美时,王思奕观看了2018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天书》等作品深深震撼了她,回到宿舍之后,她记下了十几页观展笔记。她意识到,艺术家观看世界的视角至关重要,如果换个视角去看待平常的事物,或许就能够察觉到进行创作转换的可能性。 

 

《天书》在“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上(图源网络)

在2019年,王思奕作为海外志愿者,到印尼参加了一次关于环保的志愿行动。在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碰撞中,思奕充分意识到了跨文化沟通的魅力,学会了包容和体谅,并更加开朗、更加松弛地迎接学业上的各种挑战。

 

志愿活动合影

 

见山不是山

 

 

 

深入山林(王思奕 摄)

“入山貌深,渐忘何所求而来。流连山花,遂致迷路山野中。于是,悬明灯,亮双目,行路足下,时常自省。”

 

学业之山愈行深远,王思奕渐渐看到了途中别样的风景。“其实,设计与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此时,会发现山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此山不过是群山中的一座。”经由社会事件现象,探究深层原因,再思考艺术能够在社会系统中改变什么、创造什么,这才是自己应当思考的问题。这时,山就不仅仅是山了。

 

思奕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会生活,这意味着需要对生活时刻保持好奇心,对于熟悉的事物进行“再发现”。她在旅行时,不为有目的地去打卡当地的著名景点,而喜欢漫无目的地在城市或街巷里闲逛,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节奏,感受那个地方独有的肌理。大地与海洋不同的线条韵律相互应和,竹、亚麻、棉花、砖瓦等不同材质所具备的特性,诸如此类旁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与材料,在她的重新发现与组合下,呈现出了别样的质感。

 

在景德镇收集灵感

《质感·山水》

 

深入进行了专业学习之后,王思奕同学对生活的观察变得更加敏锐了。每当她走在街上,捕捉到一些有悖生活方式的细节,就会思考如何改善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当时发现的问题比较有典型性或趣味性,会快速用手机备忘录记录下来,一起整理到“灵感本”上。

 

用脚步丈量世界

思奕分享了她另外一个灵感来源——睡觉,或者说是冥想。“每个时代总得有一些敢做梦的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设计师总得是最经常做梦的那帮人吧?这并非白日空想,而是在捕捉到灵感之后,让自己暂时从纷繁世界中抽离出来,通过独处与自己冷静地进行对话,从而更能看清自己的处境。同时,还要聆听自己内心感性的诉求,以创作出能和观看者或使用者“对话”的作品。

 

在亲力亲为中,王思奕发现,跳出设计这座山之后,还需要考虑到设计之外的方方面面。她的设计方案里,时常可见生物学、地理学等多种门类的知识。在她眼中,设计学应当是多元的、跨学科的,设计师不但应该成为创意的“输出者”,还应当成为合作的“链接者”。因此,她要求自己不仅应该精进本行的能力,更要拥有多元的视野,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与其他专业的伙伴进行有效沟通。


《H+》思路推导过程

 

见山还是山

 

王思奕常常思考,设计学的是什么?她学习的重心向来不是追逐某种审美体系、适应某种制作流程或是安于其他浮在设计表面的东西,也不是在自己的舒适区中打转,更不是随波逐流,在坦途上亦步亦趋。她看重的是设计的思维,是暗含于表象之后的某种思维规律或运行法则。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刻她发现,“山永远是山,但这座山是活在系统中的山,是时代中活着的山”。此时所见的“山”还是山,却更加生动起来了。

 

阅尽山间繁华风景,与形形色色的登山人擦肩而过,最终还是要反观自身。在这个过程中,思奕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意志尤为重要。“不管做什么样的设计,最终都是要回归本心,始终明白为谁而设计、为何而设计。设计师应该是时代洪流中清醒的那个人。在时代语境中,我首先是一个亲历者,由此我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又是旁观者,将自己抽离而出,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最终,我又将回到时代中。我始终是时代的亲历者,并且可以用我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去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尽我所能去影响和塑造时代。”

 

在《H+》项目中,王思奕与组员基于人本自然的核心理念,站在当下思考未来,建构了一个“新城市系统”。他们将衣食住行的核心要素抽离出来,又抽取了“医疗”、“情感”、“交通”三个要素,探讨未来智慧空间服务系统设计。在《浮沉·浮城》项目中,面对当前全球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的现状,思奕的小组旨在营造一个海上生态能源社区,设想了多种海洋能源利用形式,构想建筑体与能源转化利用的关系,试图实现人类、生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E9产业园而设计的方案《“跳舞的线”》,通过营造线绳空间的方式,鼓励园区企业和员工积极举办和参与下班后的休闲活动,用活动激活“错峰”时间段的园区空间,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H+”未来智慧城市服务系统

 

《浮沉·浮城》效果图

 

在每一个设计项目的初期,王思奕往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分析人群特征、需求,社会背景等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前提因素。这是因为,对于她的专业方向而言,我们无往不在人居环境这个系统之中。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任何设计的核心都是为人而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群的需求层次提升,必然推动人居环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优化。每个个体的所思所想所感,影响着整个人居环境系统。我们与社会、城市、世界同命运共生存。也正是因此,设计师才有了同理心和共情的可能性。


要与不同的群体共情,就要寻找到设计的“痛点”。设计需要创作者感同身受,以有温度的、有人文关怀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再冷静客观地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让艺术介入到解决时代痛点的过程中去,为真正的痛点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出作品共情的力量。


“不登高,难见山之全貌。不望远,难见山外山与人外人。登山三载,人在山上,望得一山更比一山高,于是心低入尘埃里。回望行路已迢迢,所获颇丰,不枉此行。”在求学的道路上,王思奕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她期待着通过更加深层次的学理研究和更投入、更深入的探索实践,丰盈心灵,充实大脑,勇攀一座又一座人生高峰,抵达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